欢迎访问长城小站!!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:长城专题-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
(转自广州盲流的BLOG)这本书,来得太迟---《缅北之战》
走个不停 于2007-06-01 07:45:34发表于长城小站

如果你抱着对黄仁宇的大名之敬仰,又或者认为他是如卡帕那样的战地记者,以欣赏《万历十五年》的心态去看他第一部作品---《缅北之战》,我劝你还是合上书,将它扔到一边算了。毕竟那时的他只有二十多岁,文笔间稍嫌稚嫩之外,不过是一个宣传工具,虽然能将所见的表达出来,但文中的一些论调,颇有喊口号,强调光明面的味道,因为他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战地记者,而是一名现役军人,前线观察员,所属自1840年以来,中国人在国外组建的第一支军队,诞生在印度蓝伽-的---新一军,如果让他做到不参杂任何因素,仅以平实,不带感情地去记叙发生在缅北的这场战争,我想是很难做到的。

他把他的同袍称为弟兄,就这一点,已和大部分写战争纪实的战地记者有了差别,渗入了私人感情,不过,这是很难避免的----他是中国人,在中国的军队里,当的是中国的兵,打的这场战争,同中国有关,面对的敌人,是将中国蹂躏的日军,他不可能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,平铺直叙地去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,丝毫不带自身的情绪。

对于军队的高层人员,他花的笔墨较少,多数以士兵为主,一直看下去,能见到他对战争的态度,无论是对自己的同袍,还有对敌军的描述。愈是写,他的文笔愈来愈徘徊在小说和散文之间。

通常,在战争中,一切的器械和人物都变成一组数据,我们很少见到战地记者的文字里写着:今天死亡了XXX人,他们是XX、XXX。。。。。。但黄仁宇的笔下,许多人鲜活起来,读者可以感觉的在某一个地方,有某一个或一群士兵,他们的家乡在哪,说过什么样的话,怎么战死的,面对死者、伤者,敌人是怎样的表情,作为记录者的记者在这个空间里,想到了什么。

这本书,来得太迟了。

看完之后,我想这么说。

之所以说《缅北之战》来得太迟,是因为我们的记忆里,失去了太多关于中国远征军的印象,此书的出版,无疑让我们更加地了解他们。

写序的林载爵在序末写着:“本书出版六十年后重新问世,正可带领我们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,对黄仁宇的人生观与历史观当有更多的了解。”作为读者的我,强烈的觉得他想在掩饰些什么,强调些什么,脊梁上稍稍掠过一丝寒意,如果此君不是在写小学生作文的结尾的话。(题外话:我觉得此君写序纯粹凑字数赚稿费,大篇幅的照作者原话狂抄滥抄,然后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感想。)

诚以为,这本书反映的是:六十年前,一位叫黄仁宇的青年见证了一场与中国兴亡有着重大关系的战争。黄仁宇的见证,绝非只是带我们去发掘他的心路历程,了解他的人生观、历史观(若是这般,找本黄仁宇的传记看看更好),而是他的纪录很大的一部分正在告诉我们:即使令这场战争胜利的人,后来失败于内战之中,但他们也曾将义无反顾地将生命交付给祖国,为它抛头颅、洒热血。

在共同对抗外敌的时候,是不分省份、地域、身份、年龄、教育程度、性别,同仇敌忾,一起共赴国难的,那么,更无党派之分,曾经抗敌过的,就不能因日后谁在政权上失势,便抹掉那些流过的血,忘却那些名字,掩埋他们的功绩,他们无论持怎样的政见,只要是中国人,永远都是中国人,都是兄弟姐妹,哪怕日后各奔东西。

不过,迟到好过不到,《缅北之战》填补了许多在抗战史上的认知空缺,别管他是不是黄仁宇的第一部出版作品,表达手法是否成熟。

本贴最后一次由走个不停修改于2007-06-01 07:46:41
这本书,来得太迟

返回首页
:: 长城小站 www.thegreatwall.com.cn ::